你的情緒也可能被勒索:擺脫以愛為名的壓迫

你的情緒也可能被勒索:擺脫以愛為名的壓迫

Be first to like this.

曾經交往過一任男友,他媽在整理房間時發現了男男書刊,知道自己孩子是同志的事實,此後對他施加壓力:「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,你怎麼忍心這樣對我……」「媽難道會害你嗎?我是為你好。」「你以後還是娶個老婆生孩子對你比較好……」我認識他時他媽已知道他是同志,所以我從沒去過他家,每次出來他都要騙他媽說是跟同事或是女性朋友出來。還不到30家裡已開始幫他相親,好像早點跟女人結婚,同志這件事就會自動消失。我當時覺得納悶,明明可以獨立的他,為什麼願意接受這樣的擺佈?只要當他媽哭鬧,他就會心軟,答應家裡的要求。

媽媽:「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你身上。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?」

男友:「如果你敢不陪我,我們就分手。」

上司:「我看你資質不錯,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,栽培你。別忘了,你試用期還沒過。」

以上這些例子,你是否感到熟悉?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是否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?你是否感覺到你的生活,總是得先處理、應付別人的需求,以至於必須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?

如果不這麼做呢?如果不這麼做,對方是否就會用一些話、方式責怪你,讓你感覺到挫敗或罪惡,甚至覺得自己很糟糕;然後,你將深陷在這些情緒中動彈不得?感覺怎麼做都不對?而對方如何討好都無法滿足?

情緒如何遭到「勒索」?

2017年「情緒勒索」一詞在台灣大行其道。「情緒勒索」(Emotional Blackmail)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《情緒勒索》一書中提出的概念(Forward & Frazier,2000)。「情緒勒索」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,包含職場、親子、夫妻、朋友等。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,使用要求、威脅、施壓、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「勒索」手段,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,例如挫敗感、罪惡感、恐懼感……這些感受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、造成傷害;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,被勒索者可能因此順服對方的要求,長久下來,形成了惡性循環,被勒索者讓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,左右了自己的所有決定與行為,失去了「為自己做主」的自由與能力;最可怕的是,雙方都沒有明顯感覺到問題所在。最終,被勒索者的「自我」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……如果你發現了以上的描述,與你和身邊的人互動十分相像。那麼,你很可能已經陷入了「情緒勒索」的循環中。

諮商心理師周慕姿的書《情緒勒索:那些在伴侶、親子、職場間,最讓人窒息的相處》提到,雙方之所以能夠開始「情緒勒索循環」,代表你願意接受情緒勒索者的勒索手段;你願意提供你的資源,以滿足對方需求,藉此安撫你心中的不安、換取內心暫時的平靜。不要忘記:唯有你接受勒索,這場交易才會成功。

這兩本書無非是希望讓大家能了解情緒勒索的影響,並且辨識情緒勒索,以有效擺脫情緒勒索的循環。書中也分享一些擺脫情緒勒索,建立情緒界限的小技巧,讓你能因此獲得信心,勇敢面對情緒勒索者,以奪回人生掌控權,遇到因為你是同志而對你情緒勒索的親人,或處處以愛為名脅迫你的男友,看完書後,期能幫助你調整造成痛苦的行為模式,讓親密關係回歸到更穩固的基礎上。

Featured image by Marjan_Apostolovic via iStock

Quantcast